shenwei620
发表于 2005-11-29 15:05:00
<P><FONT face=宋体>陈老师就是陈老师!!!<?xml:namespace prefix = o ns = "urn:schemas-microsoft-com:office:office" /><o:p></o:p></FONT></P>
<P><FONT face=宋体>我的方法和您差不多。(考务也讲是考思路)<o:p></o:p></FONT></P>车台阶轴并车槽(最后下料用,尺寸有要求)、铣床、磨床,线切割下料。但线切割粗度不行。本想出题让等级工做,现在放弃不实用。
laplaplap
发表于 2005-11-29 15:10:00
<P></P>
<P>扫掠一样都可以</P>
陈伯雄
发表于 2005-11-29 15:25:00
本帖最后由 作者 于 2005-11-29 16:37:02 编辑 <br /><br /> <P><A name=94104><FONT color=#000066><B>maddog2</B></FONT></A>:</P>
<P>不能修改的模型是不及格的模型。</P>
<P>而用4个特征完成一个特征就能创建的模型,也不好说是“应该”吧?</P>
laplaplap
发表于 2005-11-29 15:39:00
<P>不明修改模型那一部份?</P>
<P>两个草图一个扫掠完成!</P>
<P>比起以前用MDT快出不知多倍</P>
<P>你是否有更好方法完成它?</P>
<P> </P>
laplaplap
发表于 2005-11-29 15:57:00
<P>不能修改</P>
<P>是否要在五角内角加多个驱动圆?</P>
陈伯雄
发表于 2005-11-29 16:41:00
<P><A name=94104><FONT color=#000066><B>maddog2</B></FONT></A>:我原本就是铣工(一汽集团设备分厂大修车间),对于这种稀奇古怪的零件确实干了不少...</P>
<P>从建模练习角度,这个正三棱锥有意义;从设计角度,至少我还没见到过。</P>
<P>但是,即便是建模练习,也要尽可能按设计的需要考虑,这样的练习才是有意义的</P>
sixsixsix
发表于 2005-11-29 18:43:00
<P>“正三棱锥”?恐怕得称“正四面体”较为准确。</P>
maddog2
发表于 2005-11-29 19:05:00
<P>本意就是建模练习,看看我的五角星建模方法,可以练习:</P>
<P>1。多种草图绘制(如果愿意,可以加上多种线型)</P>
<P>2。多种尺寸标注</P>
<P>3。草图点的用法</P>
<P>4。拉伸截面轮廓概念</P>
<P>5。工作平面</P>
<P>6。零件分割</P>
<P>7。特征镜像</P>
<P>8。阵列</P>
<P>如果从工程的角度出发,我们固然应该采用严谨的、符合工程逻辑的设计方法。但我们在工作之余,也应该尽情体会使用Inventor的乐趣。有时候,不受约束的思想往往会引发优秀的创意。如果从创意的角度出发,我们不应当过多地限制人生来具备的与众不同思维方式。设想一下,如果全世界的Inventor使用者都使用1种方法建立模型,或者只能使用1种方法进行设计,Inventor就不能被称之为“发明家”了。充满活力的Inventor和循规蹈矩的Pro-E的最大区别就在于,Inventor的设计本意是:可以让人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,让头脑中的梦想变成现实。</P>
陈伯雄
发表于 2005-11-30 08:13:00
<P><A name=94117><FONT color=#000066><B>maddog2</B></FONT></A>:Inventor的设计本意是:可以让人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,让头脑中的梦想变成现实。</P>
<P>我有不同的看法。这并非Inventor的“设计本意”,变为现实不是靠Inventor,而是靠您的工艺环境。</P>
<P>Inventor只是在进行几何模型设计阶段的构思与验证(当然这也很重要),而工艺设计与验证(这几乎是决定性的重要),则不是靠Inventor进行,至少目前还不行...</P>
<P>对于某特定设计用户、某特定零件类型,确实几乎只有一种建模方法,才能做到为后期工艺设计(设备、夹具、刀具、量具、附具...)准备充要的条件。</P>
<P>如果零件设计需要一个工程师完成,在一汽这样的现代化制造企业中,工装设计实际上需要至少四个工程师完成。</P>
<P>所以我老是强调,模型“像”不是最终目标...</P>
<P>回忆一下,有多少精彩的构思,几十年后仍被束之高阁。为什么?造不出来、或者不能以足够低的成本造出来。</P>
<P> </P>